疫苗不良反应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
2016-01-13
儿童预防保健方面的医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曾经一位刚刚带孩子接种过疫苗的家长打电话给医师。这位家长在电话里急切地问:“孩子打完疫苗回家后,就一直哭闹,怎么哄都没有用,以前没有过这种情况,是不是打疫苗引起的啊?”医师稍微安抚了一下,但是家长仍然很焦躁,医师就说,如果实在不放心,就带孩子来医院看看吧。很快,家长就带着孩子来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跟着一起来了,一个个面色焦虑,孩子则哇哇不停,哭得小脸通红。医师还没开口,几个大人就抢着说:你看,我们这么多人都哄不住孩子,肯定是打疫苗引起的,怎么办?几个长辈还埋怨孩子的母亲说:非要给孩子打这个自费疫苗,你看打出问题了吧?
医师没有说太多,只是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拍了几下,不到两分钟,孩子就安静下来,睡着了。
一家人看得满脸诧异,医师解释说,她并非比他们高明,只不过情绪比他们平静罢了。孩子并不是打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只是瞌睡了,但家长们却以为和打疫苗有关,一个个忧心忡忡的,搞得家里气氛紧张,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想睡睡不成,就只能一直哭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的怀抱,孩子自然很快就入睡了。“孩子的妈妈还在哺乳,经过这一番折腾,情绪紧张,势必影响泌乳,孩子也跟着受罪。”
医师提醒家长,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其实是很低的,但家长如果对此过度关注,总担心孩子出问题,就很容易把孩子打疫苗后出现的胃口差、哭闹、烦躁、睡眠不佳等情况,全部归咎为打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导致自己情绪紧张。孩子虽小,也会受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而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正常饮食、睡眠。
此外,家长把孩子打疫苗后出现的任何不适都当作疫苗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某些疾病被贻误。因为在接种疫苗时,孩子可能已处在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疾病发作,开始出症状,由于正好与打疫苗在时间顺序上形成巧合关联,所以很容易被家长视作不良反应,而忽视了其他疾病的可能。
事实上,即便孩子打疫苗后真有不良反应了,也大都是一过性的,48小时内多可恢复正常,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即可,比如发热的孩子要多饮水、洗温水浴等。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接种完疫苗以后,一定要留下来观察半个小时才能离开,即使以前接种过此类疫苗,这主要是为了孩子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此外,接种完疫苗后,要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氛围,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身体是可以自然修复的。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 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 %以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目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为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用于预防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系用A群及C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培养液,分别提取和纯化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多糖抗原,混合后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成品外观为白色疏松体,加入所附稀释剂后可迅速溶解,溶液澄明无异物,复溶后其中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各50μg。主要接种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是引起小儿严重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可导致脑膜炎、肺炎、败血症、会厌炎、蜂窝组织炎、心包炎、脊髓炎等多种侵袭性疾病,其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侵袭性Hib感染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WHO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330万5岁以下儿童受到Hib感染,其中38万~50万儿童死于Hib感染性疾病,存活儿童中30%~40%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与残疾。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0~14岁儿童约2.9亿,其中相当数量的儿童受到Hib感染性疾病的危害。人类是Hib的唯一天然宿主。Hib生存能力较差,在外环境无机物体表面不能生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系用纯化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荚膜多糖抗原,通过己二酰肼与破伤分类毒素蛋白共价结合制成。用于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儿童的感染性疾病。成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每瓶为0.5ml,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纯化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应不低于10μg。主要接种于2或3月龄婴儿~5周岁儿童。
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以发热、出疹和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能通过人工免疫加以预防。在疫苗使用之前,儿童时期通常都感染了麻疹病毒,到15岁时>90%的儿童经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麻疹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63年,麻疹减毒活疫苗 (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MV) 研制成功并广泛使用以来,许多国家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流行。麻疹疫苗在中国应用较早,于197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儿童免疫的重要制品,在预防麻疹的传播和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提出到 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并制订了消除麻疹现场指南。
麻疹减毒活疫苗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原代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每瓶1.0ml,每一次人用剂量0.5ml,含麻疹活病毒应不低于3.0lgCCID50,接种于8个月龄以上的麻疹易感者,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麻疹。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轮状病毒是引起世界范围内两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腹泻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发展和引入轮状病毒疫苗是降低全球轮状病毒感染和负担的最好方法。使用疫苗可显著降低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死亡数、住院数、家庭访视。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轮状病毒疫苗列入 2001-2010年十年规划中三大疫苗的第一位,要求研发的轮状病毒疫苗必须安全、有效、经济和易于推广使用。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或缓解重症轮状病毒性腹泻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可大幅减少腹泻婴、幼儿约527000死亡病例。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自 2001年1月取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获准正式生产LLR株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近15年,经市场反馈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系用轮状病毒减毒株(LLR株)接种新生小牛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并加入蔗糖和乳糖保护剂制成。成品为橙红色或粉红色液体,每瓶3ml,每1次人用剂量为3ml,每1ml疫苗所含活病毒量应不低于5.5IgCCID50,接种于2个月至3岁婴幼儿。免疫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对A群轮状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
上篇: 2015版《中国药典》光彩亮相
下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