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 我们的大讲堂开讲啦!
2025-06-11
编者按:
“中国生物兰州生物所1934大讲堂”开讲啦!作为“丝路”篇的首堂课,5月30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两位学术“大咖”受邀走进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通过“三场高质量学术报告+一场深度对话交流+多维探讨前沿领域”形式,探索建立生物医药“国家队”与“高校智库”破壁联动的机制,探寻战略合作的有益尝试,构建“需求牵引创新+创新驱动转化”的良性循环,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丝路”之行愈走愈宽。
一段文化溯源 数载求索剪影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徐建青教授、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一行走进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企业文化展厅,开启“沉浸式”文化体验,回溯企业近百年深耕疫苗研发奋斗历程,体悟“疫苗国家队”承载的价值理念与使命担当。
随后,教授们一行实地调研实验设施设备情况,系统了解各研究科室疫苗研发进展,对细菌性多糖蛋白疫苗、病毒性疫苗及重组蛋白等研发平台建设进行现场观摩,并就设备性能参数、技术路线、研发流程等关键环节,与一线科研人员展开深入交流。
两位学术大咖 三场前沿分享
“新型疫苗,免疫治疗与佐剂研发”学术研讨会上,徐建青教授与蒋争凡教授连续带来三场高质量前沿学术分享,以高密度的学术干货点燃全场,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室骨干拓宽前沿生物医药研究视野。讲堂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锐,副总经理罗树权分别主持。
徐建青教授深耕病毒免疫与细胞治疗领域,以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为研究样本,系统解析病毒感染的复杂分子机制。他指出,未来病毒疫苗的研发将聚焦于通用型重组疫苗,通过开发具备广谱免疫效应的疫苗产品,实现局部免疫与全身免疫反应的协同诱导,最终达成长效保护的免疫效果。此外,徐建青教授对当前抗病毒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作详尽介绍。
在细胞治疗领域,徐教授以前瞻性视角阐释了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的关键技术路径,为治疗性生物制品的研发逻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指引。同时,围绕《肺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展开简要论述,勾勒出该领域的研究框架与发展脉络,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作锰佐剂相关主题分享,介绍免疫佐剂关键作用,聚焦cGAS-STING通路解析其机制,结合实例展现锰佐剂实践成果,从大数据分析与金属免疫性理论论证Mn²⁺免疫原性,为免疫佐剂领域创新提供新思路。
交流研讨环节,两位教授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人员以问答形式展开深度对话,双方就科研与产业化进程、课题研究进展、技术攻坚难点、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交互式探讨,不仅拓宽与会人员创新思路,而且激发企业学术生态跃升的动能。同时,双方明确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协同创新战略。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向两位教授献花致谢。
中国生物疫苗事业部销售部相关领导、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及助理、后备人才、各科室技术骨干共计200余人参与本次大讲堂。
一席深度对话 多维思想交流
交流恳谈会上,思想的火花持续迸发,与会人员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多维度交流。
复旦大学徐建清教授强调双方应凝聚共识,围绕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技术升级等方向精准发力,为协同创新锚定清晰路径。
北京大学蒋争凡教授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同时就“锰佐剂”相关问题进行专业探讨,并对未来的合作前景表达了深切期待。
会上,中国生物三级顾问、中国生物办公室高级经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分管领导、科技开发部负责人、各研究科室负责人以生物医药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围绕广谱性疫苗创新开发、现有产品工艺优化升级、前沿技术产业布局规划以及“锰佐剂”技术的应用前景等内容纷纷与两位教授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指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要聚焦国家“十五五”规划重点方向,围绕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探索开发具有通用性、长效性的创新产品,积极构建“预防+诊断+治疗”产品驱动模式。大家表示,此次互动不仅是前沿技术的“思想启蒙”,更是产业协同的“战略共振”,未来将探讨聚焦四大核心领域开展合作,一是依托“产学研用”平台,深化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与互访交流;二是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推动疫苗研发生产指标对标国际标准;三是以“产业化优势”为载体,共建创新平台,打造产业集群;四是围绕前沿技术,在广谱性疫苗、细胞治疗等领域加速成果转化、孵化新项目。
此次校企联动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持续深化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共同书写“优势互融,聚势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篇章。
上篇: 梨韵 | 十一年守护 关爱如初
下篇: 三方聚合力 一心拓新局